1948年11月爆发的淮海战役,是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通力协作、携手并肩,共同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战略决战。就当时两大野战军的兵力而言,华东野战军无疑要超越中原野战军很多。那么,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共有多少兵力呢?当时下辖有几个纵队呢?让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1947年6月,中原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,赢得了总体战略上的胜利,但在作战之中损失也颇为惨重,重型武器基本上是遗失殆尽。不过,后来随着洛阳战役、豫东战役、襄樊战役、郑州战役、开封战役等战役的胜利,中原野战军不管是在兵力上还是武器装备上都有所扩充和发展。到了淮海战役之前,中原野战军的总兵力已经发展到将近二十万人。
当时,中原野战军战斗序列之下共有七个纵队,外加三个独立旅。七个纵队分别是第一纵队(下辖第1旅、第2旅和第20旅)、第二纵队(下辖第4旅和第6旅)、第三纵队(下辖第7旅、第8旅和第9旅)、第四纵队(下辖第10旅、第11旅、第13旅和第22旅)、第六纵队(下辖第16旅、第17旅、第18旅)、第九纵队(下辖第26旅和第27旅)、第十一纵队(下辖第31旅、第32旅和第33旅)。
三个独立旅分别是豫皖苏军区独立旅、豫西军区独立旅和陕南军区独立旅。如果从旅级作战单位来说,中原野战军战斗序列之下一共有二十三个旅,平均每个旅有将近一万多人不等。在淮海战役中,中原野战军先后参与的战事有攻占宿县、双堆集战役、陈官庄战役等等,为我军最终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特别是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一役,是我军在淮海战场上的一个胜负手,成功将敌人拦腰截断,将整个战场分割为南北两线,为我军实现“歼灭敌人于长江以北”的战略目标开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。可以说,淮海战役的胜利,中原野战军功不可没,是我军两大野战军通力合作的结果,这也体现了我军的优良传统。
后来,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司令员还被授予了大将、上将和中将不等的军衔。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是上将、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是上将、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是上将、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是大将、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是中将、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是上将)、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是中将。
淮海战役纵队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宿县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